2022上海碳中和|碳监测|碳捕集技术装备展
展会介绍实现2030年碳达峰、2060年碳中和,是中国政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承诺,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。中国作为世界碳排放大国,迈向碳中和任重而道远,目前各工业及相关领域正加快寻求低碳新技术以帮助实现“碳中和”目标。为更好的促进碳中和相关技术发展,在相关行业权威机构的共同支持下,2022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博览会(简称中国碳博会COexpochina2022)定于2022年4月20日-22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,展会以“中和”科技‘碳’索未来为主题,聚焦碳捕集、利用、封存,节能低碳技术,氢能与循环利用等相关的净零碳技术。展会集技术设备展示、成果推广、高层论坛、项目招商、合作交流于一体,为全球碳中和行业搭建权威的技术与交流平台,同期举办“2022中国碳中和技术大会”等20+交流活动,深度探讨碳中和相关政策趋势及技术应用。2022中国碳博会将与亚洲旗舰环保展-中国环博会同期举办,预计总展览面积将达20多万平方米,有来自35个国家与地区的超过2300家企业参展,将重点邀请来自电力能源、钢铁、化工、建材、有色金属、交通及政部门与科研等重点领域企业及部门人员参加。组织机构支持单位:联合国环境开发署、国际能源局、国际可再生能源局承办单位:和碳会展(上海)有限公司展品范围1、碳捕集、利用与封存技术:碳捕捉、运输、存储技术,驱油、驱水及封存技术,化学制品,聚合物,燃料;碳与封存技术、示范工程;2、工业节能降碳与智慧能源管理:A:工业电气化技术:节能型锅炉、工业窑炉及热网节能技术与装备,节能电机与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与装备、空压机、高效变压器、风机,高效压缩机、泵,高效内燃机、换热容器,热泵,节能热交换等热处理技术与设备,流程工业节能改造;能效技术;B:工业互联网技术:智慧工业节能系统管理、水、气、电、暖等相关耗能设备综合一体化管理系统,智慧社区能源控制、管理、运维一体化平台,数据智能驱动能源消费和供给管理系统;能源综合服务整体解决方案。合同能源管理、节能监测与检测等综合节能、智慧节能服务等;C:工业余能回收利用技术:余能回收技术及装置,节能热泵技术与装备,配套技术设备,余热供暖技术设备等;焦炉气、氯碱、丙烷脱氢制丙烯和乙烷裂解制烯烃副产制造氢气技术;尾气制造乙二醇、乙醇技术等;3、氢能制备及利用:制氢技术与设备、空气分离设备及技术、制氧设备、分离设备及技术、净化设备及技术;余氢供应企业、氢/甲醇储存技术与设备、氢气的辅助设备及材料,压缩机、真空泵、应用仪器仪表及分析仪器、色谱仪、气体检测、传感器、加氢站成套设备、氢燃料汽车与其他交通工具、燃料电池及发电站技术、燃料电池固定式应用等;4、先进的生物质燃料技术:纤维素乙醇技术,生物乙醇转化为生物石油产品技术;醇基燃料技术设备;微藻燃料技术;生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合成乙醇、柴油或其他高碳醇技术;利用氢气与被捕集的CO2反应等制取生物燃料和燃料或高价值化学品技术等;生物炼制技术装备,生物质能液体、固体、气体燃料技术;生物质能产品,生物基化学品,仪器与设备,生物质(颗粒)气化燃烧锅炉等。5、碳与温室气体监测技术:碳排放监测、评估与报送系统、监测仪器设备;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,温室气体卫星遥感监测及应用技术,气体监测、颗粒物监测、卫星遥感监测技术、对地观测技术等;6、其他:碳中和服务;碳认证、碳排放服务,CDM项目开发与咨询等。▼中国碳博会优势,提升参展价值1.政对碳中和高度重视并将投入巨大资金支持,社会关注度极高,必将吸引海量的资本进场,产生众多的新技术、新公司;2.借力中国环博会亚洲旗舰环保平台优势与资源,高品质、高起点的发展,助你占领行业先机;3.专题专区专展,展品垂直细分,覆盖碳中和全产业链;4.行业龙头企业抢滩进驻,展示全球碳中和解决方案;5.50+海内外相关行业协会媒体支持,与环博会买家与观众互补,十万+优质客户群;6.100+行业及协会媒体合作,全媒体投放计划,更有效的观众组织;7.展+会结合,是你了解行业发展、与行业上下游交流合作的佳平台。▼关于环博会与和碳会展中国环博会始于2000年,凭借20余年深耕中国市场的行业沉淀及母展慕尼黑IFAT展的全球资源,依托中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,展会规模与品质不断升级,已成长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行业重要的专业展示交流平台,是海内外企业提升品牌价值、拓展海内外市场、促进技术交流、发掘行业趋势与商机的优选平台。”和碳会展“是在紧跟国内外绿色低碳发展的产业政策,聚焦国家“碳中和、碳达峰”的战略目标大势下,由长期从事会展行业的多家公司联合而成。”和碳会展“将集合国内外低碳资源,高标准、高起点的办好中国碳博会,引领碳中和科技时代。▼上届环博会部分知名企业中国中车集团、中国节能环保集团、中国光大环境集团、中国长江三峡集团、中国航天集团、宝武集团、中广核环保科技有限公司、新苏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、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国船舶重工集团、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、上海环境集团、华能集团、国家能源集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