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力资源管理:企业招人常犯的三个错误
虽然进入了变招为抢的时代,但是,在目前的情况下,很多企业依然存在招聘的误区,处理不好就直接影响人才队伍的建设。误区1:招聘是HR的事情当你问招聘是谁的事情时,很多人都会直接回答是HR的事情,甚至对此深信不疑。实际上,这样的做法实属本末倒置,因为他们将要花更多的精力在人才的培养上,或亲自解决本该下属要解决的问题。在很多的企业里,职位越高的人,对于招聘事越是不管不问。他们觉得招募人才是人力资源部的事,特别是像阅读简历这样的事,完全可以委派给年轻的助理或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。诚然,每个人都认识相关人才,如果把招募人才的任务交给每个人,那会怎么样呢?原来都是依靠HR,找简历,打电话,预约面试,现在情况要发生变化了,招聘的职能要全面辐射到用人部门。比如,在阿里巴巴HR是政委,招人是项目经理、产品经理自己的事情,HR更多是走招聘的流程。马云当时找曾鸣时,情况就是如此。曾鸣是长江商学院的副院长,马云原本来是去上课,结果把教授给招来了。若企业还继续把招聘的职能完全交给人力资源部门,招聘渠道和招聘质量都会受限。因此,建立人人都是“星探”的招聘文化很有必要,“星探”一词最早出现于演艺界,接近于伯乐,指专门挖掘有明星潜力的人。建立“星探”文化,还要进行评估,统计每个人举荐的人数和带来参加面试的应聘者的人数,并记录员工参与招聘活动的频率。很多主管可能会说,“让我怎么找人?”我说:“你经常在网上分享吗?如果你经常分享,就会有粉丝,粉丝就是你的招聘对象。另外,每天与外界接触,你的客户、供应商,甚至合作伙伴都可能是你的招聘对象。”如果每位员工都引荐一位人才,那企业还会缺人才吗?误区2:面试后的“回复谎言”经常有企业抱怨:现在的年轻人说好来面试的,经常放“鸽子”,10个预约能来五六个就不错了。当你打电话去问缘由时,他们就轻描淡写地说临时有事,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,显得既没有礼貌,也没有诚信。可是,我们是否反思过:明明说好让求职者回去等消息,却什么消息都没有。我们可能不会记得应聘者的名字,但应聘者会牢牢记住公司的名字。碰到极端性格的人,可能会用某种方式对公司表达:今天对我爱搭不理,明天让你高攀不起。对求职者“杳无音信”的做法,是对人才的不重视,也是公司形象的败笔。怎么做比较好呢?有面试必答复。至少发一封拒绝的邮件,表达尽量委婉。例如,您的学识和资历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,很遗憾这次不能录用,主要是职位不够合适,希望今后有更好地合作机会。误区3:聘用时的“套娃现象”这是招聘的最大误区——很多人习惯于招那些能力比自己差一点的人。为什么呢?因为工作容易沟通,比较容易管理。慢慢的管理者就把对下级的掌控误解为团队的执行力。有的是基于安全感,于是,找听话的人变成一种习惯了。甚至,会出现阻碍优秀人才加入的现象,越平庸的管理者越会如此。但很可惜,很听话的人能力相对差些。这就是管理中的“套娃现象”——“武大郎”招人,一个比一个矮。这个概念源于管理学界的奥格威尔维定律,要善用比管理者自己更优秀的人。奥格尔维,著名广告公司奥美的创始人。他是个很有个性的人。一次会上,他给每位与会者送了一套俄罗斯套娃,打开一个大的空心木娃娃,里面还套着一个小的空心木娃娃,在打开里面还有一个更小的……一层一层套下去,通常有5到7个。参会人员打开套娃的最后一层,里面有一张纸条:你要是总是用比自己水平差的人,咱们公司就会变成侏儒型公司,你要是敢启用比自己水平高的人,公司就会变成巨人型公司。我们呢?情况是不是也这样?而钢铁公司创始人卡耐基的碑文上,写了这样一句话:这里住着一个人,用他一生的力量聘用比他厉害的人,为自己打理和发展事业。我认为,避免“套娃现象”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。怎么办?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:第一,从招聘流程上,直属经理的上级参与面试,并最终决策。如果公司规模不大,CEO应参与每一位员工的面试。例如,乔布斯一生一共面试了5000多个人,马云在阿里巴巴发展不到1000人之前,都自己亲自面试的。你呢?面试了多少人?第二,从招聘标准上,新人的招聘标准高于团队能力的平均水平,才可以录用。如果新进员工都是垫底的水平,就可以扣除直属经理的一定的年度奖金。第三,在录用人选上,用人的领导问自己一个问题:这个人有比自己强的地方吗?如果有就录用,没有就再考虑考虑。作为CEO更要时刻反省自己:我是不是那个最外面、最大的那个套娃呢?关于这方面,可以牢记曾子说的一句话:用师者王,用友者霸,用徒者亡。我们通过指出招聘的三个误区,可以得出结论,一是要建立全员招聘的思维和机制,形成星探文化;二是建立科学的招聘流程,找到那些能力比自己强的人,而不是比自己弱的人。另外做好一个细节,无论是什么样的求职者,都要及时回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