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nI肌钙蛋白I_安徽巨洲生物IVD原料
cTnI肌钙蛋白I_安徽巨洲生物IVD原料肌钙蛋白I抗体(cTnIantibody)用途:包被抗体/标记抗体适用方法:双抗体夹心法适用平台:ELISA/CLIA/CMIA/POCT来源:鼠单抗,体外培养获得缓冲液:1×PBS纯度:ProteinA/G纯化,纯度>98%。储存:-20℃或更低温度,分装保存,避免反复冻融心肌肌钙蛋白I(cTnI)的临床意义 由于cTnI具有组织特异性强、宽阔的诊断窗口期、明确的诊断界限、快速的测定方法、血液中出现早等优点,在临床上以得到广泛应用。cTnI有210个氨基酸组成,分子量23.9,等电点9.87,是一种富含α螺旋的蛋白质,有5个螺旋区域,呈伸展式构型。人体内cTnI以两种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中,小部分(约3%)游离于包浆中,为可溶性;大部分以结构蛋白的形式固定在肌原纤维上,为不溶性。在心肌细胞膜完整的状态下,cTnI不能透过细胞膜进入血循环,血液中cTnI的含量很低,当细胞膜的完整性因缺血或缺氧等收到破坏时,游离的cTnI可迅速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流;而结合的cTnI则逐渐分解出来,成为游离的cTnI。所以,急性心肌梗死时cTnI可较早地在血中出现,并持续较长的时间。巨洲生物提供的cTnI抗体采用体外纯化细胞培养上清得到。与腹水来源的cTnI抗体相比,细胞体外培养生产的抗体避免了腹水中其它鼠源成分的干扰,产品质量更好;同时批次间差异更小,更稳定。心肌肌钙蛋白I参考范围<0.1ng/ml排除心肌损伤0.1-0.5ng/ml心肌损伤低风险,需结合多种诊断结果及临床症状综合判定0.5-25ng/ml心肌损伤高风险>25ng/ml严重心肌损伤心肌肌钙蛋白I(cTnI)检测注意事项 不同的检测方法对同一样本的检测值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?主要是由于所用的诊断抗体原料特异性不同。心肌肌钙蛋白(cTnI)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,而不同试剂的抗体检测的到底是什么?1.复合体问题肌钙蛋白Tn是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,TnI与另两个亚基TnC、TnT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.5*108(有Ca2+存在时)和4.4*105。有研究者提出,人体内的cTnI先以TnI-TnC-TnT的形式释放到人血液里,不久之后降解成TnI-TnC复合体形式和TnT,所以,病人血清中的cTnI大部分是以TnI-TnC复合体形式存在的,而用提纯的或者基因重组表达的cTnI抗体,有的并不能识别它的复合体形式,有的却与复合体的亲和力比与cTnI单体的更强。所以能够精确测定cTnI单抗必须既能识别cTnI的游离单体,又能识别它的复合体,而且对复合体造成的影响不敏感。2.水解问题TnI是个极易水解的分子,在心肌坏死过程中,心肌细胞线粒体中的各种蛋白水解酶会释放出来,使得心肌肌钙蛋白(cTnI)处于极易水解的环境中。目前尚不清楚cTnI水解的具体时间和参与其水解的具体酶。Invitro试验表明,20h后,坏死组织中的cTnI只有1%-3%保持完整,Morjana的试验表明cTnI在血液中C端先被降解,产物的一部分从N端被降解,最终得到两个主要的水解产物,分子量分别为18kd和14kd。总体来说,中间部分28-110残基是稳定区域。Shi的研究发现,中间部分前半段的稳定得益于它本身的一级结构,后半段的稳定则是由于TnI-TnC复合体中TnC的保护。Shi还在试验中对比了不同的cTnI检测试剂,发现所用抗体有的识别cTnI的N端,有的识别C端,有的识别中间部分。现在,研究者和生产者的共识是检测cTnI的抗体应该针对它稳定的中间区域。3.磷酸化问题心肌肌钙蛋白(cTnI)分子的第22和23个残基是两个Ser,它们在体内都可以被KinanseA磷酸化,所以理论上在梗死病人的血液中存在cTnI分子的4种磷酸化形式:未磷酸化态、22Ser磷酸化态、23Ser磷酸化态和22、23Ser均磷酸化态。Katrukha等用免疫方法证明,病人血清中确有相当一部分cTnI呈磷酸化态,而Marston等通过放射性试验发现,受损心肌中磷酸化态的cTnI比正常心肌中要少。磷酸化会大大改变cTnI分子的构象,从而影响一些抗体与它结合。4.氧化还原形式问题心肌肌钙蛋白(cTnI)含有两个Cys残基(Cys-79和Cys-96),其中巯基的氧化会影响TnI与其他Tn亚基的结合,也可能影响与单抗的结合。在体内释放的cTnI既有氧化形式又有还原形式。Wu等曾经发现,一些检测试剂对氧化形式的cTnI识别能力更强,大多数试剂则对两种形式的识别没有区别。专家指出,用于检测的抗体应该不抗第79和第96个残基,并且既识别氧化形式又识别还原形式。使用说明:注意事项:取样应建立严格的操作标准和进行物料控制,避免微生物或蛋白酶的污染。小规格包装建议在开盖取样前进行离心回收。大规格包装建议进行分装保存,以减少开盖取样次数。避免剧烈震荡。安全性:本品仅限于体外诊断使用,不可食用。避免皮肤直接接触。